“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广州抉择与行动”圆桌会议在我校召开

2018-06-27 国际交流合作处新版中文网站

6月27日,由广州市社科联与我校联合主办,暨南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学院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联合承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广州抉择与行动”圆桌会议在我校经济学院举行。会议旨在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特点及趋势,研究广州如何顺应和引领创新发展趋势,构建以创新为驱动力的经济发展新机制,同时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搭建学术交流和政策研讨平台。广州市社科联副主席郭德焱、我校党委副书记夏泉、经济学院副院长刘金山出席并致辞。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钟韵主持会议。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发育最为成熟的城市群之一,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承担着核心节点功能,有望率先步入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行列。而广州作为湾区核心城市,承担着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引领创新发展的历史重任。

郭德焱在致辞中表示,广州市社科联对智库建设十分关注。今年3月30日,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科联为了创新智库建设,联合广州市六家社科联重点研究基地,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该智库中两个基地设立在暨南大学。广州市社科联希望通过重点智库建设,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高水平智库成果的产生。

夏泉表示,暨南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于去年年底经广州市社科联的批准成立,这是对暨南大学港澳研究的肯定和鼓励。港澳经济研究是暨南大学经济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和学科特色,有长期的学术积淀和传统,也是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在港澳经济研究领域,经过几代学人的辛勤耕耘、传承学术薪火,暨南大学已经确定了在广东乃至在全国的这个学科领域的地位,为国家、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决策和建议。希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成立,及陆续开展的学术活动,能够进一步促进暨南大学在未来再创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会议现场)

刘金山介绍了我校经济学院在粤港澳合作与发展方面的悠久历史传统和深厚底蕴。1980年代初期成立了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该所的专家学者在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为粤港澳台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决策咨询,体现了服务中央和地方的能力。新时代整个经济社会转型,范式已经发生了变化,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要新的理念、需要新的行动,尤其需要重点研究广州如何培育、形成并引领粤港澳大湾区的增长极群落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石敏俊教授认为湾区经济的兴起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港口周围城市产生了抱团取暖的需求。其核心内涵就是空间一体化、区域尺度的市场一体化,包括消除市场分割和贸易壁垒、实现要素流动和商品流动的自由化。广州市政府研究室李文新副主任认为,广州关键要在科技创新、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下功夫,比较现实的做法就是加强跟香港和深圳的合作,尽快将广州科技创新发展的弱势项目提升上去。

暨南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覃成林教授认为,国家出台的系列促进科技创新政策在执行层面出现了值得高度重视的“毛细血管堵塞”现象。主要表现在科研经费使用管理越来越细,科研绩效考核制度不合理,人才评价制度有缺陷,学术交流手续繁琐等。其结果是挫伤科研人员的热情,消磨其创新斗志;付出高昂的时间成本及金钱成本,降低科研效率;助长短期行为、投机行为等,最终障碍了创新。因此,他建议广州采取建立科研诚信体系,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制度,改革科研项目管理和成果评价制度,赋予科研人员在科研计划制定和执行、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的自主权,改革人才评价制度,面向科研机构和人员的税收激励政策等措施,争取在疏通创新“机体”“毛细血管”方面走在前列,释放创新发展的巨大潜力。该中心副主任程玉鸿提出,广州未来应结合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及省会城市的功能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提升优势部门质量和专业化水平基础上,重视并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尤其是珠江口西岸城市的分工合作,以便更好的发挥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联办培训调研中心、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市政府、广州市社科院、广州大学、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等20多位专家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尤其是广州的创新发展各抒己见,充分交流与研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本次圆桌会议是今年广州市社科联主办的第五届广州学术季的重点研讨议题之一,整个学术季持续三个月,4-6月,总共7大系列、88场活动。学术季重点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其中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主题进行研讨就有六场,本次活动是六场重点研讨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学院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