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舒涵-2018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暑期学校

2020-06-09 国际交流合作处新版中文网站

课程报告

项目总结:

解释夏校是什么东西显得很困难。既不是常年住在伦敦,最后能获得学位的求学;也不是到处参加欢迎会吃吃西餐学学礼仪的游玩。为期三四个周的课程,按照选择科目的不同,每天有三个小时的讲座还有一个半小时的讲解课,其余的时间,你可以自己安排,游览伦敦,参加学校的社会活动。对于一个喜欢自己安排日常的人来说,有规律的日常,又能够打着学习的名义出游,简直可以称为伦敦假日。

后续的课程报告将从申请;缴费;签证;语言班;正课等多个方面回顾2018年的夏天。

关于申请:

了解到伦敦政经的夏校项目,是在学校的国际交流处的通知上。关注这个项目其实已经有一两年了,之前没有出国留学的打算所以未曾参加,今年在准备研究生申请了,于是就约莫在四月份起意申请夏校,当作一次硕士申请的预演。

我就交了成绩单,在读证明还有语言证明。在学校机器上就可以打印出来。夏校项目的雅思要求一般不会太高,伦敦政经可以用四六级成绩申请。英语成绩好些的上课轻松,交流顺畅;稍微差些的,也可以参加语言课,600P一周,时间很短,压力也很轻,是一个非常easy模式的简略语言班。

当时我的雅思成绩还没有出来,所以用了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件和成绩单作为成绩证明进行提交。因为不会交pdf,就提交了截图,直到某一天发现翻译件右下角,模板的日期没改。惊慌失措,问在加拿大读书的胖友怎么处理,已经脑补出夏校办公室以为我成绩作弊把我拉入招生黑名单的情形。然后忐忑不安,发邮件给办公室,解释为什么日期不对,文件作废,补交新的翻译件。心下凉凉,想着钱钱多半打了水漂。自我安慰花钱买个记性,好歹申请研究生的时候长长心。

每天打开LSEforyou2.5的学生系统看我的材料有没有被审核。感觉情况不妙,已经准备找暑假实习,然后在递交申请的第五天的下午,不抱希望地随便打开学生系统,申请成功successful。然而其实那个时候办公室都还没有回复我新翻译件的处理情况。不知道应该感谢马虎的办公室,还是应该偷偷笑英国人真的很懒。

关于准备:

学费+住宿费

和胖友欢庆吃了饭。等回来一桩桩一件件的麻烦事儿才真正开始。

为了保证位置预留,所以要及时交学费,其实应该是在一个月内交就可以的。当时还没有办下信用卡,不知道应该怎么打钱给远隔重洋的学校。最后还是用了西联的通道支付宝汇款,具体操作跟着西联发来的指示做就好。那段时间给西联和夏校办公室日常发邮件,还要截图不懂的地方和系统错误,搞得像志趣相投讨论用户体验的同行网恋。本来以为等钱到位会收到offer,时隔两个周才发来了邮件说欢迎,多彩的页面和LSE的标志性大红方块,虽然夏校学生比起正统考学申请,实在像是个过客。

然后是订住宿,没敢在爱彼迎上找,虽然会更便宜,最后定在了学校宿舍的banksidehighHolborn。具体宿舍情况我会在后文介绍。总之这两处,已经算是学校宿舍中,价位偏中下的但环境尚可的了。然而也要44胖起步,伦敦住宿真的很贵。

签证

两件大事已了。

青海毕业旅行回来我才轮上去广州办理签证。在下了雪的山上回西宁,外面雪飘,秋装冻得发抖,我这边跟香港雅思办公室和签证淘宝中介焦虑发信息。

经验:一定不要在办签证期间报境外雅思考试。

雅思办公室翻来覆去一句话,要么弃考,要么拿着护照来。签证中介只有一句话,现在是签证高峰期,没有人能保证什么时候拿回证件。

当我预约了下午两点的签证中心,等待前面一两百人人头攒动陆陆续续,晚上七点才走进信息采集办公室,封闭空间等的人头晕眼花,一爪子按在人家的签字板上,还以为是指纹收集器,最后不甘并不得已地办理一周加急下签证。

2000块钱掷地有声,有短信通知签证进展,五天内连证带资料整个都用大绿文件袋送了回来。

关于办理短期留学签证这回事,我本来想着DIY,问了武汉的胖友,但是她也是学校中介帮忙申请的,所以知道不太细致,但把旅游签证的一些模板提供给了我。在恐惧被拒签人财两空的威胁下,最后,还是在淘宝上找了个旅行社代理,服务态度很好。短期留学签证的审查没有很严格,翻译件基本都是我自己填写的。除了在签证中心的网站上填写申请表和预约时间,中介也就只是不断地告诉你,要准备哪一些证件的复印件。除去其他不太重要的证明,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接收学校的visaletter 和资产证明,或者在银行存五万存款(定期一个月或者二十八天),

到期时就可以去办理签证,或者能提供父母所在单位的收入流水。







机票

护照回来之后,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订机票了。

我是在携程上订购了广州-开罗-伦敦的机票的。直飞,省时间,没有转机的签证问题,贵。转机,时间长,某些城市需要过境签,便宜。大家可以多看看其他的app和网站,不同网站代理的机票价格还是有差的。最重要的还是,早早订票,前后能差好几千。

在左右两位黑人大哥的陪伴下坐着飞到了开罗,高的矮的胖的瘦的黑的白的黄的各种各样形态的空乘一次又一次怼醒,不管你是不是睡得不知今是何处,今夕是何年,坚持不懈定时投食。埃及航空的餐饮,大家不要期望太多。来来回回我一直选的是beef套餐,味道很重,但是没有什么滋味,而且费牙。小圆面包,硬,干,没有味道。巧克力小蛋糕,腻。辅之以水果或者沙拉。

唯一的收获是学会把cream洒进红茶。然后就是!奶!茶!非常清淡,但是又比红茶要滋润柔和。空乘将提供多种糖包黄油,cream就在其中。纸包上是圈圈绕绕的埃及语言,实在是识别不出叫什么。大家可以挨个试试,像奶粉的那个就是了。

因为长途飞行,所以会提供一个化妆包一样的袋子,里面有耳机眼罩袜子,希望给顾客提供更好的休息和娱乐条件。座椅后置的屏幕能够提供的音乐视频都很有年代感。大家能有幸看看卓别林老师的默片,或者玛丽莲梦露的《七年之痒》。还有中东埃及等地区的本国音乐,有着和与流行音乐迥乎不同的热闹气氛。还有高糊的纪录片与电视节目。逆着时差逃离日出,仿佛不是在地球平面上地理平移,更像是登上了一艘回到三四十年前的时空飞船。









关于课程

语言课

我在正式课前有上了五天的语言课。模式和正式课程很像,时间有所缩短。每天都是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加上两节的小班课。

第一天是开营,语言教授Mike看起来是个管事儿的。除了备课之外,调整教室和上课内容他都有参与。在oldtheatre简短介绍了一下语言课的安排后,我们被分入了不同班级上口语和写作课。一般来说是同一个后续课程的同学会在同一个班,一个班12.3个人,基本上是,中国人,基本上是,女孩子。我们班有幸分到了两个男孩,一个意大利话唠烟民,一个迟到逃课满满的大胡子土耳其哥们。

几天的讲座相对来说内容比较宽泛,语速也比较适当。话题涉及了家长制,国际关系,世界政治秩序,商业成功,汇率指数。第一天给了讲义,第二天给了词汇,第三天就失去了更新。最后一天Mike问我们课程满意度,我们才知道这整个就是他的一个实验,从给到各种讲义资料,到后续基本不给信息,从对这个课程有基本了解到后来完全是一头雾水去上课,我们也越来越难以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也因此觉得更无趣。事实上,备课和上课内容还是一样的强度。提供过多信息,就很难拓展出去。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很重要。

在讲座中Mike也一再强调,自己是一个教授语言的老师而不是经济学,所以说很多观点有主观性,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在上家长制的讲座中,提及了1957wolfendenreport,后续查阅资料知道这个报告,简述起来就是一群人论述了法律有没有必要谴责人的私德问题,一个原本对同性恋持有批评态度的主要负责人,最后在反复论证得却是非常客观地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即法律不管人有没有私德的事儿,这个报告当时在英国社会上造成了很大反响,并且推动英国的法律改革和平权事业的发展。虽然这也和英国的法律体系整个和中国有所不同,在那个历史阶段能够像讨论一个科学问题一样去论证这个事情的合理性,就已经足够让人动容。

其实每一天讲座都包括很多社科类的基础理论,在多种举例的辅助下,容易理解,但是如果上课不认真听的话,后续看ppt的时候也是全然懵的。伦敦政经这所在社科领域全球数一数二的强校,也在逐步向我们展示出其在社会科学领域涉猎之广,研究之深。

下午的小班课,一般开始于一点,由两位老师交替带来,一个是教写作的高个子Simon,一个是教口语的女老师,原谅我忘记她姓名。课程期间,有时候会用到语言课的一本简单讲义,里面会提及一些基础的语法问题,英文论文写作的注意事项。第一节课的时候我们限时写作文,一些社科类的话题,不过不会算入课程总分,老师会有细致的批改和评语。虽然很可能你也看不清他写了什么,英国人的handwriting

周五是一个小组展示,在基本是中国人的情况下,你也不用把这个pre想的太夸张。在老师的要求下,我们都是脱稿完成的pre,当时全班分成了五六个小组。我们组做的是沃尔玛的案例分析,其他组有的做的是意大利的星巴克,还有做了粉丝经济。同学之间会观察,并且互相提醒有什么不足,从语音语调语速姿势眼神等多个方面。老师也有专门的给学生打分的表格。在pre之后,女老师会挨个儿把人cue到教室的最后面指出不足和优点。很温柔的啦,不会耳提面命。

第一个周就轻松愉快地过去了。

正课

MG206

关于我的正课部分,可以说是非常曲折了。我起初报的是跟本专业相关的MG206strategy in internationalmarket,管理类大二的课。这个课在周一的下午上,所以周一的上午,我就撒欢儿去听了法律的课程,这一听不要紧,曾经沧海难为水,可能是因为老师太像泰勒斯威夫特,也有可能是当时坐在我身边的法国小哥很帅,也有可能是当时讲座的Thaitheatre 太像我想象中的大学教室,总之这门和我本专业八杆子打不到一招的欧洲竞争法算是在我心里扎下根了。

然后当我下午去上自己原本选择的管理类课程的时候,不免老泪纵横。一个大教室,前前后后地坐满了,原本担心全是中国人,最后形形色色不同肤色的外国人把后面课桌挤满的时候,我想我的担忧有点多余。虽然语速很慢,能够听清,但是这位来自阿根廷的老师时不时的想要在一个英文单词中发一个来自家乡的颤音,就让这个课程听着有一点诡异。还有老师的音量也不太高,坐在第二排很辛苦,不晓得后面十几排的朋友感受如何。当堂课老师提及这门课由两个老师负责讲座,还有一个意大利教授,还有两个LSE博士负责我们的Class,其中一个是日本人。她主要负责计量方面,后续没有书,每天有更新的ppt,上课要带笔记本电脑,因为要用excel。然后我们被分成了八九个小组,一个小组有十几个人,同学来自全球各地,泰国人,意大利华侨,印度人,美国人,德国人,瑞典人,诸如此类,大家会从一个袋子里抽出纸条,上面写着小组其他人的信息,大家借此了解组员。下午连上三节课的讲座中,老师宽泛地介绍了一下当今的世界市场和影响世界市场的因素。提问和回答的朋友以欧洲和中东的朋友居多,抱团坐在一起的中国人或多或少会暗戳戳希望赶紧有一个中国人站出来也发出声音做出回答。直到课程下课,包括我,也没有站出来。感觉有一点遗憾。

心里有些动摇想要转课,加上本身准备研究生阶段转专业,这或许也会成为一个很好的机会选择感兴趣的学科加以了解,毕竟多方渠道了解的情况都是,LSE的夏校对于申请研究生并没有什么决定性的作用,所以justenjoy

去了夏校办公室问了换课的时间限制:开学的第一天和第二天,填好表格,经过审查教授的面谈签字即可。晚上回去给竞争法的教授Niamh发了邮件,咨询只学过经济法基础是否能够学习欧洲竞争法,因为事实上我也不知道这门课是跟经济市场关联更多,还是跟政策管理关系更大。也聊了一些其他感兴趣课程的同学,另外一门传媒公共出版法律课的同学,问了课程形式和老师口音的问题。最后让我敲定换课的还是预习了第二天的管理类课程ppt,看起来都是公式和字母,这个我很不行。再加上,频频传来Class取消的消息,让人怀疑是不是一边编写ppt一边上课。考试方式是闭卷,加小组展示,两个各占一半。相比于这种重交流的课,我更倾向于上一门成熟规范能让我了解一门新知识和新背景的课程。

所以第二天铁了心了,清早去夏校办公室排队换课。队伍长长,我不是一个人。好几个原本跟我上同一门课的朋友都选择了换课,有的换去了组织行为学,有的换去了mkt,也有的去了战略管理。更有从大二国际关系的课程换到大一基础课的朋友。听说我从管理类换到了法律类,大家都是懵的。其实我自己也是蒙的。听起来在熟悉的课程中划水享受英伦之夏也很美,不过总觉得这跟我想象的不一样,所以当白衬衫银发教授把眼睛从眼镜片和眉毛的缝隙中抬起来看我,问:即将跟我一起学习的同学都是有法律知识背景的同学,我将在学习中处于劣势,我是否坚持要换课。我说,Yes

然后把签了字的表格和学生卡交给工作人员,换课就在一瞬间。三星期法律学生,在这一秒诞生。

LL200

换完课去LSE门口快餐店吃午饭的路上,觉得自己步履轻盈地像是人生重来。等课程开始进入到关键法条的时候,我想我的快乐是来错了时候。

逐渐找到上课节奏的Niamh老师的语速越来越快,让人懵的不常用法律名词,案例越来越多。小时候看的韩剧,养育了四个女儿的中年母亲对着一声不吭的丈夫诉苦,丈夫形容妻子的抱怨就像是“对平静的湖水开机关枪”。而我们就是那片被22°空调冻结了的贝加尔湖。不管外面是不是艳阳高照,只要一进入这个上法律条目的地下室,立刻就能把你冻得透心凉。

这是一个地下一层的小剧场,老师被三面学生包围,左手边是两列中国学生,右手是三列欧洲学生,正对着老师的是我还有香港律师大叔和日本外贸商人还有西班牙同学。整个儿一个准备打谈判的会议现场。

上课时候和老师你来我往谈论地最自如的选手是来自老师左手边的丹麦小哥,流露着了解老师意思的会心微笑,时常和他身后的悉尼大学学霸谈论着我们听不懂的法律问题,有时候香港国际法的男学霸也会参与其中。感谢这位男同学,每一节下课都被老师另外一边两排的中国女学生抓着问上课听不懂的各种问题。我原本以为那两排本科法律的女孩子一直在记笔记一定能够对上课内容提纲挈领有所体悟,最后一下课熙熙攘攘围在香港学霸边上,才发现大家都是迷雾中人。

每天都在听着听着就听不懂了跟不上了,懊恼我为什么要从温温柔柔的管理类课程中换过来学法律和哇老师今天又好好看笑得好甜预习的时候发现了新大陆的成就感中来回摇摆。

课程主要讲述了欧洲竞争法的三个重要的条例,以及每个条例中的应用对象,也包括法律的沿革和律师的争议。备注在括号里的案例缩写,时常让人怀疑这里到底有多少卷宗,又经历了多久的审查和论证。每天将推进一章内容。除了两大本每天扛来扛去的讲义外,我们还有两本推荐教材,折合成人民币,也就是一本四百块钱不到的砖头吧。老师提供了链接,我们可以直接在网上阅读,是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书,不知道是不是两座高校之间合作,所以我们可以用我们只有一个月寿命的LSE账号直接享受到对方的资源。还有无数,案例链接,点开之后事情。每天见面寒暄的第一句话,不是你去哪儿玩了,而是你书看完了么。

除了以上所说的每天三个小时的讲座攻击之外,我们还有一节一个半小时的Class,由每天都整整齐齐的精致男孩博士在读小哥Ryan教授。LSE博士在读,已经和UCL聊好了,这边毕业,那边就可以上班。隔三差五抱着一摞从图书馆借来的准备拿来写论文的书,堆在前排。课程一半是欣赏今天可爱男孩Ryan又穿了什么美丽条纹衬衫和西服矮靴,另一半则是在黑板上疯狂圈地图画关联图写案例代号密码。

Class会把上午讲座的内容重新梳理,前后几节课的进行串联,不断地搭建思维框架图,应对几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和企业行为(兼并,滥用主导地位,签订合约,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要达到哪些条件才算违法,怎么样又在条例之外,商榷其是否真的对市场造成恶劣影响并且整合相关的案例备注在后面帮助理解。

我原来以为西方教育是那种上课大家高谈阔论下课大家相忘于江湖,没有想到其实LSE的授课模式还是很踏实的,重复和分析加深,不知道是否有后期受东方教育的影响。

期间完成了两次周末作业,一次是案例分析那一次完成地非常艰难,从商科生的角度觉得商家的新策略能赚钱非常好,至于犯没犯法,一点苗头都没看出来,另一次是相当于期中考的论文,1500词以下,原本还想着交论文的那个周五可以早早结束去国家美术馆,然而最后还是勤勤恳恳犹犹豫豫反反复复地改到了晚上七点钟,凑了八百多个词,交了,拿了个B+。虽然题做的不怎么样,但是每次Ryan的回信都很鼓励,每个周末也都有Ryan“exploreLondon”的祝福群发。每当在犹豫是否要参加期末考的时候,看到这俩老师,就觉得来都来了重在参与。

考前一天的下午约了Niamh聊天,等跑去图书馆打印了个资料回到Niamh七楼堆满书本的办公室的时候,已经下午五点多了。超出了她平时的值班时间,但是前面还有两个同学在排队。我坐在门口的课桌前继续复习第二天下午考试的内容,时刻准备着Niamh可能推门而出,一边送走最后一位同学,一边笑语嫣然跟我们说,今天收工了。然而并没有。

前面还能听到她和上一位同学聊得笑声大作,后面她迎接你进门的时候又是重启电脑一般的热情。我们聊了如何修改论文内容,和如何面对这个分数,以及关于这个课程学习中的困扰。

虽然自己觉得刚刚及格,但是Niamh表示B+在英国已经很体面了。我问欧洲竞争法是否真的能在欧洲的领域里真的起到很好的作用,毕竟国家的政治和执法总归要顾及大型企业,毕竟与国计民生经济稳定息息相关。叹气是一样的,在法律里构想的企业间牵制彼此获得更好竞争秩序和市场利益,惩处危害经济社会的垄断企业行为,现实执行中还是会综合很多考量因素。以及真正处理案件时,如何计算企业垄断对市场带来了重大不利影响,是否需要统计知识的学习。Niamh在北爱尔兰做律师,所以她说他们都是团队来共同处理案子的,会有专门的人来处理这个问题,通力合作。这门课,也算是给我这个小白扫盲了。

这门课让我换了全新的角度思考企业行为,也逐渐了解到为什么中国企业出洋之旅如此坎坷,除了国家间的交锋外,是否确实有我们企业微观战略与宏观市场秩序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事实上在考前一天的早上,我还在犹豫是否要参加考试,因为如果不参加考试,考勤满足75%,我就可以获得项目证书,但是考试会获得成绩单而没有体面的项目证书。之前的60分论文已经让我感受到了英国考试制度的严格。考前一天,Ryan做了ppt教我们考试应该如何答题,Niamh则调整了答疑时间以便我们能有更多时间提问。大半个班的同学都还照样来参加了复习课,在老师鼓励我们不要害怕考试的打气和同学们呼朋引伴的合照中,结束的意味越来越浓。下午我们几个坐得靠近的同学一起去CoventGarden附近吃砍刀牛排。柯文特公园一带总是很热闹,有表演的艺人和快乐的孩子,装饰的花花草草也不少。看着都像是课程结束的毕业礼。而毕业怎么能没有考试和成绩。想起高中做文综卷子时候一鼓作气写完三小时试卷答题后长抒一口气的放松感,与坚持跑完了八百米一样令人心情舒畅。来都来了,那就有始有终吧。

第二天下午我们在另外一件开阔的半圆窗户大教室考试,投影仪显示着英国图标和倒计时,看起来像是雅思考场。一人一座,我选了个靠窗的位置,方便瞧着窗外由LSE学校环绕的小公园。这附近很快就要建起一座LSE的新教学楼,围墙上贴着展望的校园概念图,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机会回来看到会是什么样子。

答题纸是厚厚粉色纸张的答题册,可以一页写一道论述题。题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六选三,第二部分,三选一。大家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条目进行答题。文科卷子总是能做到最后的,只要不弃考。

当时坐在了一个西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同学后面,因为他也是个半路出家的门外汉,本科学计算机双学位经济学,裁掉了书中长长的文件,带了一本简装书来参加开卷考,美其名曰“减重”,也是一样凭着一腔兴趣坚持上了这二十天的课。这些傻乎乎直愣愣问我为啥不参加考试的同学,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很可爱。只是喜欢有始有终,没有强烈的功利心的坚持,也是一种可贵啊。

还没走的学生一起围着老师留影,大家笑得嘻嘻哈哈完全忘了刚刚考了两小时的试。照片里大部分是修读法律的学生,也有在职律师。讨论案例严肃的时候像是准备敲下不容置疑的法律小锤子,此刻开心地像是幼儿园毕业的孩子。没有用太多复杂的语言去解释沟通我们想要一起拍个照的期盼,但是所有的同学都明白这个意思。其中很多同学再见可能都认不出来,可是能同有一段年轻的回忆也难能可贵。

毕业快乐呀。

关于生活

除了这段欧洲经济法知识的扫盲,另外一半就是在伦敦的探索啦。

第一周住在泰晤士河南岸bankside,门口就是泰德美术馆。周围建筑有现代有传统。住在五楼,对面是办公楼,窗户很高,但是只能打开一个缝。有小小的单人床,和大大的柜子,台灯是温馨的暖光。和隔壁室友公用淋浴间,每天洗澡前后会聊天。

每天过桥走半个小时路上学。路上经常可见运动健身的跑步男女和西装革履骑行的男子,当然,还有发动机惊天仿佛准备违法犯罪的摩托车。清晨和傍晚,波光粼粼的泰晤士河上都会盘旋着相机捕捉不到的鸽子和海鸟。伦敦最不缺的就是随地散步的鸽子。

早餐是传统的英式早餐,面包片,羊角包,香肠,煮豆子,燕麦粥,酸奶,牛奶,豆浆,杏仁乳制品,水果,茶!还有些叫不出名字的,也没敢尝试的小吃,不过好歹很大部分是热食,已经是伦敦大街小巷遍地的冷酸奶和沙拉盒饭当中温情的福音了。每天早上一边看英文新闻,一边吃早饭,每天认识新的饭友,包括总穿很多的韩国人,和,带孩子来度假的瑞典人。

后来我们搬到了距离学校更近的HighHolborn。上下学只有五六百米。房间变小了,但是我们能够四个人共享一个厨房,这给我创造了拯救中国胃的条件。起初住在二楼,窗口是随风摇摇的荒草,后来因为工作人员安排不当,有搬到了十楼,可以远眺好多花花绿绿高高低低的房顶和每天不同颜色的天空。早饭也和房间一起缩小了。冷食比重上升,每天最大的安慰变成了种类多样可以自由选择冲泡的热茶。

住宿方面简朴平安,然后就可以放心地撒丫子在伦敦发达的地铁线上奔驰啦。感谢手机应用,让查阅路线变得简单而准确。被地铁站工作人员“强制退票”后购买了牡蛎卡,又省钱又方便,再也不用挨个钢镚儿数,看自己带的钱够不够买票了。

关于游玩,我相信伦敦能给你想要的一切答案。

对于展馆爱好者来说,大馆小馆总有一个适合,距离学校和住宿走路都只要十分钟的大英博物馆,每次去都觉得像去了一个新的展馆,展品多的看不完;远在南肯辛顿的博物馆一条街也很不错,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关于艺术的展品也丰富地看不完,相比于更重历史的大英博物馆,V&A的展品更具美感,包容万象,当时还在办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罗的展览,很遗憾票已售罄;隔壁是自然历史博物馆,门口搭了温室,是一个学生票六磅的蝴蝶展,大只扑腾的蝴蝶像战斗机一样盘旋俯冲,走路一定小心,你也不知道哪一只蝴蝶会突然放弃了起飞而降落。还有一个大的玻璃展示柜,悬挂着一排又一排的蛹和茧,直播着破茧成蝶,展示着生命进展的周期。博物馆主体免费,一楼大大的展厅展示大型动物的骨架,还有印刻着鱼鸟痕迹的化石墙,站在高悬的恐龙标本面前,我们这些后来者真的好渺小,与其说是我们作为进化的胜利者来打量被淘汰的物种,不如说是时隔千年,他们仅剩的骨架都展示着威严和神秘;还有些国家美术馆是颜色饱和优雅的宫殿,泰德美术馆是奇形怪状鬼马新奇的现代艺术工厂。其他还有些小众爱好者的选项,福尔摩斯博物馆,帝国战争博物馆,交通博物馆,航海博物馆,索恩博物馆,总有一个能够让你惊叹。

最经典英伦的路线,我是和同学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royalwork时候走完的。(学校社会活动是一块宝藏:动物基金会会派小动物来和大家一起玩儿,关于脱欧的大数据讲座,研究生入学申请,面试培训)涵盖白金汉宫,西敏寺,议会大厦,唐宁街,骑兵卫队阅兵场,还有一些皇家私宅。由学校合作的免费导游一一为我们介绍。变换了角度后,一些经典的地标建筑变得陌生。正在维修的大本钟,看不到一点熟悉的样子。还好伦敦街头最不缺少的就是大钟。

另一条路线是沿着泰晤士河沿岸,往伦敦塔桥走。没想到伦敦塔桥并不是沉闷的灰色,蓝色装点的塔桥有着少女感的清新。沿岸有莎翁的剧院,博罗市场,拉奏大提琴的街头艺术家。

喜欢逛市集的人也有很多不错的选择,蔬果生鲜,南岸博罗市场;古玩小物,诺丁山集;新鲜花束,哥伦比亚街花市;新奇饰品,砖头巷子。喜欢看伦敦西区戏剧的朋友,也可以大饱眼福,每周精彩上演,种类多样,美轮美奂的灯光舞美,没有抢票失败的悲伤。喜欢海边和古堡,皇家公园,伦敦的交通也可以支持你走得更远。

如果你想随便走走,街头巷尾你也不知道怎么就走到了谁的故居,抑或是影视拍摄地。惊喜永远是足够的。想说的实在太多太多,难免有所遗漏。

没有写饮食,中国胃可以选择厨房或者中国城。除了饮食外的伦敦之旅无可挑剔。生活和学习都足够精彩纷呈。

剧透太多,心情就不会那么甜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哪个都别落下。

希望有一日还能重回伦敦和LSE。再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