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基因,探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路径 ——国际交流合作处党支部开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要讲话”专题学习

2022-05-07 国际交流合作处中文网站

为贯彻落实学校《关于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5月5日下午,国际交流合作处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和发展对象开展了专题学习,深入研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容,并开展了座谈交流。学校副校长张宏作为支部成员参与了本次专题学习会,分享了学习的心得体会。学习会由国际交流合作处党支部书记蒲若茜主持。



张宏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考量。中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的历史成就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已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中心论下的现代化模式。张宏认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以新立场、新视角、新观点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真正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强调,如何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语境、范畴和逻辑下对中国的发展进行科学阐释,如何将碎片化的“信息转化为体系化的“知识,如何使“中国经验上升至理论层面,是当下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长远发展。


  


蒲若茜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与大家分享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感悟。她指出,总书记在讲话中对中国大学国际化办学提出了新的路径要求,即“基于中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蒲若茜表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再是亦步亦趋的“向外看”——中国大学要向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对“世界一流”的标准作出自己的阐释。她强调,如何在国际化办学的过程中保持战略定力,是每一个国际交流合作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此外,她结合教书育人的实践,分享了对“经师”与“人师”概念的理解。蒲若茜表示,相比单纯的知识灌输,师生间感情的流动更能促进双方的成长。以爱育人、以爱化人,是她对“人师”的理解,也是她多年来秉持的理念。


  


随后,国际交流合作处党支部全体成员就学习的心得体会进行了交流,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同志们纷纷表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既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总书记提出“打造人文社会科学创新高地”的期许,体现了国家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视。近年来,暨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研究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国家级项目增长迅猛、国家级平台取得突破性进展,更应抓紧机遇、顺势而为。

此外,同志们结合学校对港澳台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具体实践,分享了发挥暨南大学办学特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的体会和经验。大家一致认为,如何更好地将中国特色与暨大国际化办学特色结合起来,开辟国际化办学新路径,将是今后工作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国际交流合作处党支部全体成员通过本次专题学习,深刻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同志们表示将继续深入思考总书记关于“扎根中国特色”、“发出中国声音”、“让世界读懂中国”等重要问题的论述,自觉庚续“红色基因”,踏实做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为把暨南大学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贡献自己的光和热。